从孩子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这在父母看来,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
然而,对于脑损伤、发育障碍、孤独症谱系等特殊儿童家长而言,孩子能进入幼儿园、小学甚至初中的校门都是一种奢望,更不要说进去学习和成长,针对以上面临的实际问题,早期发现这类疾病,早期诊断、干预、治疗就成了这些患儿的福音。
在全国儿童康复连锁机构——顾连芒果儿童康复诊疗中心接诊室见到总经理兼教学部主任、主管治疗师石晓玲时,她正在与一位患者家属交谈,她耐心地聆听患者家属对孩子问题的描述,等到家长讲述完之后和孩子进行充分的互动。在我们等候的30多分钟内,石晓玲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和家长的困惑一一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并给出合适的解决方法,看着家长在连连的感激和道谢声中离开诊室。
接诊完后,石晓玲热情地与我们聊起来,专访中得知石老师90年代开始从事儿科临床工作,至今已经在儿童医疗健康行业工作了20多年。她拥有超过20年针对0-15岁儿童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发育障碍疾病的康复工作经验,为数千名发育障碍类儿童提供详细的诊断、评估和治疗方案。
图:石晓玲
因为热爱
从“0”到“20”的坚守
翻看石晓玲的履历,可以看到她在这个行业资深的经历——拥有韦氏智力儿童和幼儿测试资格认证、美国NDT资格认证、美国Beckman浅层和深层资格认证、香港理工大康复治疗协会认证、PEP和VB-MAPP资格认证,与国际、国内儿童言语康复专家一同建设全人言语康复治疗体系,开发HRT-LR、HRT-D、HRT-HEART三个关于儿童言语障碍的系统康复方案。擅长各类儿童发育和行为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语言发育障碍、构音障碍、智力障碍和脑损伤的诊断、评估和治疗,以及高危新生儿早期发育迟缓诊断与干预。
如此丰富的履历,源于石晓玲对儿童康复行业的热爱与长达20年的坚守。
石晓玲告诉我们,她2002年正式进入这个行业,当时整个行业在国内刚起步,关注儿童康复领域的人非常少,20年的深耕,她一步步走过来,见证了行业发展与完善,接诊和治疗的患者在2000例以上。
热爱这个行业,源于儿童康复后的那份成就感。石晓玲坦言,最高兴的事就是看到儿童经过正确的治疗后得到康复,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个16岁的成功康复的孩子,她第一次接诊孩子的时候孩子还不满一岁,妈妈把孩子抱进诊室的时候孩子整个人大运动完全落后,四肢僵硬,经过与家长详细的沟通交流,了解到孩子出生后发生ABO溶血,因为当地医疗条件比较差,治疗不及时,导致孩子大脑神经损伤,医生诊断为脑瘫,当地医生建议父母可以尝试通过康复疗法给孩子进行康复训练,父母经过多方打听后,在孩子11个多月时找到了石晓玲,根据孩子的病情,经过详细的评估和讨论之后,她为孩子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采用综合的康复治疗手法,经过半年的治疗,就有了很大缓解。最终经过2年多的训练,完全康复了。“目前已经就读高一,成绩虽然只是中等,但生活运动方面完全不受限制。”石晓玲提起这个孩子,满满的成就感。
图:石晓玲为儿童看诊
直面痛点
儿童康复教育呈供需鸿沟
成就感的背后,也伴随许多遗憾。
“在儿童康复领域,很多孩子也不是这么幸运的。”石晓玲坦言,有很多儿童早期病症诊断存在误诊,有些儿童也因为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终生未能痊愈,有些儿童也始终无法查明病因,造成无法针对性治疗。
让石晓玲记忆深刻的一个孩子,1岁3个月会说话,但到了1岁6个月,突然不说话了,喜欢在角落的位置呆着,在户外的时候喜欢用双脚进行直线踩踏,对周围其他物品的关注度和兴趣度降低。被某综合医院直接诊断为“自闭症“,当孩子父母找到石晓玲时,她经过一周时间的详细访谈、观察和评估,最终认定这个孩子只是有孤独症症状,但不能诊断为孤独症。随后,石晓玲带领团队经过详细的研究和讨论,快速制定干预性治疗方案,一个月后,孩子前面出现的症状逐渐减轻,经过3个月左右的治疗可以进行交流,现在基本完全恢复了,目前已进入幼儿园正常就学。
“儿童发病其实是很复杂,也很凶险的,所以对康复人才与专业机构要求很高,因为部分非正规机构误诊耽误儿童病情的例子比比皆是。目前国内儿童康复行业发展还不是很成熟。”石晓玲说。
儿童自闭症干预的黄金阶段是1-6岁,国内干预训练机构很多,但大多是以家长社群等NGO形式发展起来的一些机构,由于资金、人才和技术等限制,提供的服务难以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同时,由于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行业管控混乱,专业机构少而又少。
目前,儿童康复教育存在巨大的供需鸿沟。相比持续走高的康复需求,孤独症康复机构和师资数量不足、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更制约着儿童康复机构发展和孩子获得更好的康复。目前行业的康复师数量远远不足。
与此同时,由于康复师培训一直缺乏行业标准,行业培训一直以来更多是基于康复师的基础入门能力,并没有基于康复师的职业发展需要、专业成长路径形成体系化的培训方案,导致康复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康复师面临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挑战,对于机构的康复师来说,也同样面临诸多痛点。”
在网上,一位孤独症孩子家长就无奈地表示,她已经辗转了4家孤独症康复机构,但是发现每家机构的康复师都没有达到她所期待的效果,“看着像训练马戏团动物一样的训练方法,孤独症孩子缺乏健全的康复机构和合格的孤独症康复师。”
图:石晓玲为儿童看诊
如何破题?
回归康复初心,加速打通入学“最后一公里”
回归做康复的初衷,石晓玲表示,立足于行业,现在儿童康复行业人才就是少,由于大家对这个行业的认知有限,导致愿意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才储备不足,长期缺乏新鲜血液进来,最终导致的是孩子在康复干预过程中没有有效的师资配比,另外就是人才市场竞争越来越贵,机构运营成本越来越高,最终经济负担都会转嫁到家庭身上。
石晓玲说,为加速促进行业规范,2016年,顾连芒果正式成立,成为全国首个依托于专业康复医疗连锁集团的儿童连锁康复医疗服务机构。此外,值得欣慰的是,随着更多医疗机构和民营机构的进入,儿童康复领域发展痛点正逐步缓解。
作为顾连芒果教学部主任,石晓玲不仅关注儿童的康复,更关注整个儿童康复行业的正向发展。顾连芒果一成立,就将发展理念和使命定位为“帮助每个有需要的儿童”。“我们期望能逐步提升行业规范,真正让患儿受益。”石晓玲介绍说。
图:顾连芒果治疗师对患儿进行康复训练
带着这样的使命,顾连芒果不断深耕行业发展,成立短短5年,现已运营4家连锁中心,石晓玲介绍说,今年下半年,顾连芒果计划还有2家中心将在省外布局。明年计划全国开设10-15家,希望能加速打通孩子入园入学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地区的儿童受惠,促进孩子早日回归校园、融入社会。
顾连芒果不断发展的底气来自顾连医疗的背景,拥有医疗背景,这在儿童康复机构里面并不多见,顾连医疗是国内最早建立全国一体化管理模式的连锁康复医疗集团之一,也是国内床位及收入规模最大的康复医疗服务机构之一,医疗业态包括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儿童康复诊所等,目前发展区域覆盖西南、华东、华中片区,运营及在建床位近7000张。
据悉,顾连医疗是香港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先生与前黑石集团高管吴启楠先生创办的新风天域集团在中国投资的最主要的医疗服务平台之一。
依托医疗背景,顾连芒果也不断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特色课程设计,采用国际领先的9S医学服务理念和ICF治疗理念,携手来自香港理工大学、昆明医科大学、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四川华西医院等顶尖院校的多位医疗和教育专家,以儿童“筛查-诊断-治疗-家庭康复”为基础,多年来自主研发出Heart、ACTE等医教结合治疗体系,专业解决0-15岁中国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遇到的认知理解、言语构音,社会交往、专注力、行为矫正、运动障碍等各类问题。
“以儿童需求为中心、以核心技能为重点、提供有梯度有衔接的课程、以融合参与为导向”才是适合孩子成长的理想课程形态,这也成了顾连芒果的发展目标。最后,石晓玲提出,希望更多行业机构能够携起手来,储备专业人才,规范发展,为这个行业和患儿多谋福利,她更呼吁社会多关注关爱特殊儿童群体。